种业科技

(一)优质种源保障。建成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已纳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体系,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300余种、6.5万份,标本17万余份,涵盖生态修复、饲草、道地中草药、特色作物等;土壤165万份。

(二)科研平台支撑。拥有国家林业草原风蚀沙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牧交错区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重点实验室、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草种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内蒙古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等30多个国家、省(自治区)级科研平台,联合百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创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草业人才库、成果库,加速应用转化。

(三)育成推广新品种。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挖掘乡土植物特有基因,创制理想性状新品种。选育295种乡土植物应用到各生态类型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使用权品种109个,其中25个草品种入选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获7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4个种质材料分别搭载嫦娥五号、神十三、神十四、神十六进行航天诱变。编制标准531项,授权专利659项,全球草种业创新主体企业排名第四。

(四)生产实用草产品。依托生态大数据导航,按照修复地水、土、气、植、动、微等原生数据,“一地一方”定制化配置乔灌草+保水因子+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混合的“种子包、种子绳、种子杯/块”产品,解决市场各类生态用种需求。各类型种子包已在敕勒川草原、毛乌素沙地、扎赉诺尔矿山生态修复中广泛应用,形成样板示范。其中,“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创建与理论创新及修复模式示范推广”获内蒙古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与修复的敕勒川草原、贺兰草原、乌拉盖草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

1025a67109b3fc5a7417805da2a07bd5.png


围绕草种、牧草、生态修复、机械研发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努力解决从“一颗草”到“一片绿”“一杯奶”“一斤肉”全产业链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