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草“长”出创新产业链

2022/06/13 集团新闻

2020年8月,“销声匿迹”几十年的内蒙古濒危草种质资源阿拉善苜蓿终于被专家们找到了。在他们的悉心呵护中,如今,阿拉善苜蓿建立起适宜的组织培养体系,获得了多个再生植株。

  2021年,苜蓿属牧草新种质创制获得令人欣喜的突破性成果:花药组织培养获得二倍体苜蓿新种质材料;秋水仙素诱变处理直立型扁蓿豆,获得其四倍体扁蓿豆新种质;直立型扁蓿豆与野生黄花扁蓿豆杂交获得正反交的杂交种。

  不止于此,“牧区草原一家畜系统精准生产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内蒙古干旱区灌草结合生态应用技术示范推广”“家庭牧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3个项目,分别荣获2020年内蒙古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一等奖。

  引人关注的是,这些创新成果都是通过院校企联合攻关取得的。如今,我区草种业的科研成果不断取得突破,许多新草种正从实验室源源不断走向大市场。

  联合攻关实现“组团创新”

  加快草种业发展是事关我国、我区生态建设全局的战略问题。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内蒙古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的题中之义,也是立足区情破题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打破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共同的“痛点”,关键在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由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集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院、圣牧高科等18家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围绕草原、荒漠等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畜牧业发展等重大科技需求,立足乡土种质资源,开展基础应用研究,推动草种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各类主体发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草种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合作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付春祥告诉记者,我们团队依托蒙草集团在种质资源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对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精准把脉。与此同时,我们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从经济上看,山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都是农牧业大省。从区位上看,二者都位于黄河流域。“十四五”时期,内蒙古与山东省进一步深化科技协作,打造跨区域创新联合体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内蒙古出台新政提出,国家级科研机构、“双一流”大学来内蒙古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或新型研发机构,按投资额度和运行绩效,连续5年给予每年最高10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

  中国科学院与蒙草集团、内蒙古农业大学科研团队通过深入交流协商,选择了抗逆性强,生态效益高的冰草、羊草作为底盘资源,应用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提升冰草、羊草的产量与品质。

  一年来,付春祥频繁来往于青岛与呼和浩特之间。5月27日,正值冰草、羊草出穗期。付春祥再次来到呼和浩特,带领科研团队采集能够用于冰草、羊草高质量胚性愈伤诱导的幼穗,确保今年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成功建立。

  烈日下,科研团队在蒙草集团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试验田中,抢抓采穗关键期,晚上回到实验室对当天采集的幼穗进行消毒和诱导,保障高质量愈伤组织的获得,直到凌晨才结束一天的工作。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的草种质新材料,交给内蒙古农业大学科研员赵彦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展进一步育种,优选出能够用于生产的稳定品种(系),最后交给蒙草集团,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测试检验。“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了问题,会第一时间和付春祥研究员进行沟通,启动下一轮的优化改良。”赵彦说。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在实验室中把它解决,然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形成双向良性循环。

  “内蒙古地域广阔,草种资源特色明显,可以利用边际土地,特别是盐碱地,进行育种试验,不但能够为内蒙古种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还可以将部分成果移植应用到山东,实现双赢。”付春祥满怀信心地表示,在盐碱地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还会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例如冰草、羊草、野大麦、苜蓿等,甚至一些耐盐碱中草药资源的种植都能够显著降低盐碱含量,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还能够将捕获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中,而这些草本植物本身就是优质的牧草或是高品质的中药原料。

  如此一来,荒弃的土地资源就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畜牧业健康发展,牧民创业创收以及高质量牧场建设提供助力。

  今年,创新联合体在内蒙古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中,揭榜了“羊草和冰草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重要乡土草新品种培育推广”“优质苜蓿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3个项目。4月6日一大早,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石凤翎驱车来到蒙草科创中心。“今天我们双方就‘揭榜挂帅’项目,重要乡土草育种新技术研发与新品种培育推广项目,探讨最佳科研方式。”石教授告诉记者,企业让我们团队全力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及生产中,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并从生产中挖掘科学问题。

  创新联合体通过你来我往、深度合作的协同作战,破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组团创新”。

  各尽所能产生“耦合效应”

  5月31日,蒙草集团创新育种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亚玲正在田圃中测量种质数据。她对创新联合体赞不绝口:“以前单打独斗,一项科研项目出成果的时间长、效率低,现在有了创新联合体的助力,我们的科研手段更先进了,科研成效更高了。”

  刘亚玲介绍:“草种在收获时是有损耗的。由于机械收获时脱粒困难、损失率大、净度低,亟须开发专用羊草种子收获装备,提高种子的收获质量和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企业,组建了机械装备研发科研团队,进行“高效、低损及高净度禾本科豆科牧草种子专用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2021年,一种新研制的羊草种子专用收获机投入使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博士万其号介绍,从田间试验测试情况来看,羊草种子的收获损失已经降低到5.3%以下,种箱中种子的净度提高到了72.6%以上,成功实现了“种草兼收”,也为羊草种子的产业化扩繁奠定了基础。

  相较于传统的产业联盟等协同创新组织形式,创新联合体起点更高、方向更明、市场化利益机制更紧密。

  2020年,依托自治区“科技兴蒙”专项资金,创新联合体启动实施了内蒙古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优质草种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示范3个研发专项。

  在内蒙古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方面,在呼和浩特及其他区域收集早春开花植物标本3000余份;2021年完成新建黄河流域河套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分库1座;提升、扩容种质资源库2座。

  在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方面,建立100亩种植资源圃。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创制新种质,驯化筛选乡土植物16种。培育并审定晋北偏穗鹅观草、蒙农1号加拿大披碱草、乐金德5.0紫花苜蓿3个自治区级草品种。

  在优质草种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示范方面,新建推广示范田4万亩,蒙草集团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成功转化蒙农1号蒙古冰草、蒙农杂种冰草、蒙农4号新麦草3个草品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转化中苜10号紫花苜蓿草品种。

  创新联合体把科学家、企业家等各方力量和资本、产业人才进行耦合,使其成为紧密的事业共同体,用辛勤努力,换来丰硕成果。一幅生态文明的旖旎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章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