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与“数字”双向驱动 蒙草构建草原保护修复新格局

2021/04/06 集团新闻

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以完善草原保护修复制度、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促进草原合理利用。

内蒙古地域辽阔,草原面积11.38亿亩,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五分之一。扎根于内蒙古大草原的蒙草生态,多年来致力于用原生的乡土植物修复当地生态,着力让每一粒草种都成长为生态系统的绿色基底。

蒙草生态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院长邢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继200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今年国务院再次关注到草原保护修复问题。《意见》提出的内容与时俱进、措施全面具体,既能解决当前草原保护修复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对今后全国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为草原管理者、草原科技工作者及草原使用者指明了发展方向。”

以政策为导向 谋篇布局企业新征程

邢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意见》把‘大力发展草种业’单独列出,对行业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政策。蒙草生态已经有多年的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评价经验,并且即将要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种,这一突破无论是对于国家层面打好种业翻身仗,还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

“《意见》的发布,表明我国更加重视草种的收集、保护与应用。对于蒙草生态而言,是大力发展草种业的机遇期,也让企业有了更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那就是丰富特色种质资源储备、进一步完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为草原保护与修护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邢旗如是说。

蒙草生态表示,草原保护修复还需要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继续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接下来,公司将借助草原生态修复国家创新联盟的集体智慧,充分利用好蒙草生态牵头的国家林业草原风蚀沙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等平台优势,与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研发生态修复新材料、新技术,为不同类型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生态修复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模式、技术标准和示范样板。借助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兴蒙”项目,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发挥各单位的优势,更好地解决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问题,促进乡土草种的繁育与合理利用,助力草原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以种质资源为依托 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

2019年,我国启动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力争用2020年-2025年5年的时间基本摸清全国种质资源家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更为注重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蒙草种业公司专家顾问赵来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蒙草生态‘特色种质资源储备’与‘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有力保障了大规模生态修复的有种可用、有种适用,最大程度地实现低成本、可持续的精准生态修复。今年,我们也将把公司持续开展的种质资源采集工作融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普查行动中,重点保护、收集一批优良抗逆的乡土、生态草种。”

为了解决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农牧业结构调整中用种短缺、种源不足等问题,2020年,由蒙草种业公司牵头,统筹产业链上下游科研力量和产业需求,在呼和浩特市启动创建了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并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设立分中心,为上述问题提供关键技术供给和解决方案。

赵来喜介绍道,目前蒙草生态已经开展了“内蒙古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优质草种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示范”“草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4个科技兴蒙重点专项项目,并在内蒙古的乌拉特中旗、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以及甘肃省等地建立优良草种产业化示范基地,扩繁新麦草、蒙古冰草等一批可用于生态建设的高产、优质原种。

蒙草生态表示,未来,公司及各个团队将继续加强“草种业+大数据”的融合,建立稳定、强大的草种业研发团队,不断推进优良品种的科研推广,打造特色的乡土种业体系,构建产、学、研、企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种子”源动力,加速种业数字化和现代化发展,助推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稳健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 建立健全草原监测评价体系

《意见》指出,要建立完善草原监测评价队伍、技术和标准体系,加强草原监测网络建设,充分利用遥感卫星等数据资源,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草原监测网络,强化草原动态监测。

“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蒙草生态旗下小草数字公司产品工程师王保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目前,我们在草原生态大数据方面的突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源方面,我们融合多种卫星、无人机体系、物联网体系、人工监测体系,打造了完善的监测指标技术体系;二是智能化方面,通过不断减少人工干预,从而提高监测的自动化智能水平;三是数据标准融合方面,经过近20年的积累,已经让本底数据实现动态评价,并能给出生态类型的平衡值。”

值得一提的是,蒙草生态还创新了以牧草利用率为切入点,监测草畜平衡状况,并通过遥感技术对示范区域的牧草利用率进行持续监测,从而制定牧草合理利用标准,为过度利用的退化草地实施保护修复措施提供依据。

目前,蒙草生态通过“特色种业+小草数字”的融合,在主要草原地区布局的监测网络正在不间断地采集数据,并且在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从应用端出发,结合牧民生产、草原修复、畜牧业整体发展等应用场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针对草原利用、修复状态等内容长时间序列化跟踪检测及对比。

“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提高监测频率、提高监测模型精度,增加不同草原类型监测样本,进一步提高监测模型精度,强化草原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因地制宜提出草原保护修复精准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地为产业导航。”王保林如是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