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国际论坛:蒙草分享用种质资源+大数据治理荒漠化的中国实践

2019/06/19 集团新闻

6月17-18日,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外交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治沙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企业代表共400多人参加了大会,就建立“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发展沙区产业、治沙富民等话题展开讨论。

会议围绕“创新防沙治沙技术,推进沙区生态修复”“探索风沙灾害成因,完善监测预警系统”等6个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期间,防治荒漠化大会考察团400人一行分批前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蒙草草博园进行参观考察。考察团详细了解了蒙草“种质资源+大数据”指挥下的精准荒漠化治理模式,对蒙草主导完成的阿拉善荒漠治理、乌拉盖草原沙化草地修复、科尔沁沙地治理等沙地及沙化草原生态典型修复案例成果给予积极评价。

97157606c87d94405c10e609f706ea7f.jpg

防治荒漠化大会考察团一行前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蒙草草博园进行参观考察

建荒漠化研究院,驯化适地种质资源

在“保护利用荒漠资源,探索沙产业发展新思路”专题论坛上,邀请了国内治沙创新企业蒙草生态集团,就“用种质资源+大数据探索精准荒漠化治理”专题分享,向全世界推荐先进科研和实践。

内蒙古东西横跨2400公里,东部沙化有东部的特性、西部荒漠化有西部的成因。为研究与改善荒漠化环境问题,蒙草在阿拉善成立了荒漠生态综合治理研究院。

 4d2d7a15f794b888772632733a5db9b0.png

阿拉善荒漠生态综合治理研究院

ddb20cee05e0226b77775cc5e09cf2e5.png

蒙草阿拉善荒漠植物种质资源圃

5f0b40b39f4234c58f1848a20e5519c0.jpg

蒙草荒漠生态综合治理研究院化验室

不同地域和类型的沙地及沙漠适合生长的植物也不同。蒙草团队以因地制宜、适地适草的理念,选择耐旱、耐风沙、抗逆性较强的荒漠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并将其应用到阿拉善荒漠化治理当中。经过5年的时间,蒙草团队共采集收录了阿拉善地区的沙生植物种质资源300余种,其中实现规模化繁育和应用的30种,为乡土植物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适地性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态大数据引导下的科学保护修复400万亩

天边草原乌拉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2015年,蒙草科研团队深入乌拉盖草原腹地,通过对2010年和2014年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判读,分析该地草原退化成因。结合地面调查和数据收集,蒙草团队建立起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为乌拉盖草原系统修复与科学保护进行精准指导。该平台通过对乌拉盖草原的土壤类型、退化情况和利用现状进行数据系统分析,发出过量载畜预警,指导牧民生产,实现草畜平衡管理。生态大数据技术可为退化草原提供适地适情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草畜平衡管理、植被长势监测预警、鼠害动态监测等功能,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保护。

58048bcad2c54b2abd69dbc7f15a055f.png

 7d3de563450d565b8dd414ba91754b69.png

生态大数据技术可为退化草原提供适地适情的解决方案

治沙也治贫:沙产业的科学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大会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广袤浩瀚的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同样造就出潜力巨大的沙产业。蒙草生态以采集驯化野生乡土植物为基础,研究培育兼具药用功能、经济价值的生态修复用种,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带动种植业发展,在内蒙古阿拉善、通辽,西藏山南等地实现农牧民增产增收。

857b917f7a2f7c2fec19251068e97f59.jpg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脚下的蒙草种业中心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一片片绿洲为荒漠,中国在荒漠化治理领域取得的成绩令人世人瞩目。截止目前,蒙草生态已经累计治理轻、中、重度荒漠化土地近400万亩。蒙草生态将继续探索“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下的精准荒漠化治理路径,为荒漠化防治贡献蒙草力量。

26fed6eb58d6da458f1471da945b9a4c.png

84b310048661dea68db80eb865d729d4.png

f2dd3866c5900395228fd4516bbd7b9c.png

(文章转自:新华社)